人物分析丨朱元璋阵营二号人物,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
作者:admin | 分类:传奇手游pk技术 | 浏览:2 | 日期:2024年10月07日元朝末年,元朝日益腐败,再加上天灾和苛政,百姓苦不堪言。之一个揭竿而起的人是韩山童,也就是红巾起义的领袖人物。随后,起义军以燎原之势,覆盖大江南北。出身社会底层的朱元璋,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加入红巾军,后来逐渐成长为一方枭雄、开国太祖。朱元璋麾下猛将如云,如徐达、常遇春、李文忠等人,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历史上有一位叫邵荣的战将,他曾经是朱元璋阵营的二把手,不管是能力还是威望,都在徐达之上。本文将讲述邵荣这个人物,以及他的功劳为何会被朱元璋掩盖。
1.邵荣是谁?
不管是《明史》还是《明实录》,对邵荣这个人物的介绍非常少,甚至有些地方直接用“邵某”来代替,可见邵荣在明朝,是个极其隐晦的人物,连史官有时候都要避讳这个名字。《明史·常遇春传》中记载:
先是,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,平章邵荣、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,而荣尤宿将善战。
这是《明史》难得提起邵荣的名字,而且还肯定他的地位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明太祖朱元璋的武将中最出名的,邵荣、徐达、常遇春排在前三,其中,邵荣最擅长打仗。《明史》提起的这三个人,徐达、常遇春都是开国猛将,是朱元璋手下最出名、最能打的人,而邵荣却排在他俩前面,还特地注明一句“而荣尤宿将善战”,用徐达和常遇春做“绿叶”,可见邵荣有多么厉害。
原来,在红巾军起义之初,在安徽濠州,郭子兴也带领一千多人起义,自称元帅。名义上,郭子兴的红巾军归韩林儿(韩山童的儿子)所辖,实际上,韩林儿当时的控制力有限,红巾军基本上是各自为主,争抢地盘。邵荣就在这个时候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。后来,朱元璋等人也出现在郭子兴的麾下。《明太祖实录》中记载:
荣,粗勇善战,与上同起兵于濠梁。
注意,《明太祖实录》中,几乎没有说过哪个人是和朱元璋一起起兵的。明朝大功臣汤和,比朱元璋参加义军的时间早,有不少学者认为,朱元璋之所以会参加红巾军,还是童年好友汤和的邀请。但《明太祖实录》中说汤和是“从太祖起兵”。可见,汤和是“从”,而邵荣是“同”,汉语文化博大精深,能看出,邵荣可能比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时间更早。
公元1356年,小明王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吴国公,封邵荣为中书省平章事,封徐达为中书省右丞。“中书省平章事”这个官职最初在唐朝是协理政务之意,到了宋元时期,实际上就是“宰相”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在朱元璋实际掌控濠州红巾军的时候(也就是郭子兴父子死后),邵荣是朱元璋麾下的“宰相”、二把手。
所以,通过以上资料可以总结为:邵荣是郭子兴早期的部下,资历比朱元璋老,打仗非常勇猛。在郭子兴父子死后,朱元璋成为这支义军的头号人物,邵荣是二号人物,徐达、常遇春等人位列邵荣之后。
2.邵荣能力如何?
很明显,邵荣能够在朱元璋麾下混,还位列徐达之前,能力定然是不错的。举个例子,邵荣成为朱元璋的二号人物后的第六年,也就是公元1362年,朱元璋的手下在金华叛变,朱元璋紧急派大将李文忠前去镇压。此时,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抓住机会,带领十万大军攻打诸暨。诸暨守将谢再兴抵御不住,急忙向李文忠求援,李文忠正在镇压叛乱,兵力不够,便对外宣称,说邵荣带大军来了,然后张士诚的“吴军”听闻邵荣的大名,不想恋战,密谋逃跑,最后被打败。对此,《明史·李文忠传》中这么描写:
吴兵十万方急攻诸全,守将谢再兴告急,遣同佥胡德济往援,文忠兵少无以应……文忠乃扬言邵平章将大军刻日进,吴军闻之惧,谋夜遁,大破之。
可见,邵荣在那个时代有多么厉害,李文忠只是借他的名号,就把十万敌军打退了。
类似的事情,在《纪事录》中也有记载:
上调常遇春拒长张于龙湾,徐达居中应援,数战不利,上调邵荣沿江西截战,友谅兵首尾不能相顾,遂大败。
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是:公元1360年,陈友谅沿江而下,直逼南京,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抵挡,都没取的胜利,然后调邵荣“截战”,因此,陈友谅被打败了。可见,邵荣不仅对付张士诚管用,对付陈友谅,也非常管用,战力很强,不愧为朱元璋的二把手。
3.邵荣的消失
且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后,因为他做事果敢,而且在皇觉寺里还认识几个字,得到郭子兴的提拔,郭子兴还把自己的义女马氏(后来的孝慈高皇后)嫁给了朱元璋。经过一段时间发展,朱元璋手下有徐达、汤和、冯胜等心腹。此时,郭子兴的队伍领导结构应该是这样的:郭子兴是元帅,他的手下有张天祐(郭子兴的妻弟)、郭天叙(郭子兴的次子)、朱元璋(郭子兴的女婿)然后还有邵荣。这5个人,是队伍的核心骨干。
朱元璋南下滁州后,郭子兴在濠州被孙德崖等义军排斥,也来投奔朱元璋。后来郭子兴病逝,韩林儿封郭天叙为元帅,张天祐为二把手,朱元璋排名第三。郭天叙和朱元璋存在较为激烈的派系斗争,在攻打南京之前,郭天叙和张天祐被朱元璋的手下陈野先设下“鸿门宴”杀死,从此,朱元璋成为头号人物。也就是这时,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,封邵荣为平章事。可见,在朱元璋铲除郭氏集团后,邵荣作为郭氏旧臣,应该是拥护朱元璋的,要不然朱元璋不会允许他担任二把手,而且在此后的六七年,一直担任二把手。
但这样的大人物,为何在历史上会如此“低调”,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呢?回到《明史·常遇春传》:
荣至是骄蹇有异志,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。事觉,太祖欲宥荣死,遇春直前曰:“人臣以反名,尚何可宥,臣义不与共生。”太祖乃饮荣酒,流涕而戮之。
这里大概的意思是:邵荣日益骄奢,心怀异志,和赵继祖一起谋划兵变,最后东窗事发,朱元璋本来打算原谅他。但常遇春说:“这样的叛徒不可原谅,我不愿意和这种人共生!”朱元璋于是和邵荣痛饮一番,然后赐死。
所以,邵荣这样的大人物,之所以会被朱元璋极力掩盖,是因为他打算叛变。朱元璋这辈子,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叛徒。当年他的侄子朱文正固守洪都,功劳很大,但最后为何会被囚禁而死?因为朱文正有叛变张士诚的举动,朱元璋不能姑息,朱文正因此而死。但面对邵荣的叛变,朱元璋竟然打算原谅他,可见,邵荣在朱元璋心目中有多么重要。在《国初事迹》记载了朱元璋和邵荣最后一次对话:
上命武士执荣与赵连锁,置酒待之,曰:“吾等同起濠梁,本想事业有成,同享富贵,不失为一代君臣,尔如何要谋背于我?”荣不饮酒,只是追悔而涕,太祖亦泪下。
可见,朱元璋本想夺取天下后,和邵荣同享富贵,而且做“一代君臣”,邵荣的背叛,然朱元璋也“泪下”。邵荣的生命,从此结束了。
4.总结分析
在那个群雄并起的乱世,邵荣能够有一番作为,而且成为朱元璋的副手,十分不易。从能力上说,邵荣勇猛无敌,西阻陈友谅,东拒张士诚,连徐达、常遇春都列在他之后,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名将。若邵荣能够忠于职守,守住忠义,他未来的成就,或许不输给徐达,甚至在中国历史上、军事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。
然而,邵荣身为郭子兴的旧部,长期屈居朱元璋之下,朱元璋居中指挥,他南征北战,一旦犯错,又被朱元璋苛责,多有不服,这才导致邵荣的叛变悲剧。邵荣战功赫赫,威名远扬,足以在《明太祖实录》或《明史》中占据一席,可惜,因为朱元璋称帝后,极力掩盖叛徒的曾经的功劳,导致很少有人知道邵荣。整体来看,不管是邵荣的叛变,还是他的名字不被人知,都令人十分惋惜。
1分前
15小时前